近日,由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主辦、方正證券公司協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第十八次月度例會召開。本期會議主題為“2017年上半年形勢分析和下半年展望”。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主持會議。
在此次會議上,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洲、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法國巴黎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暨董事總經理諸建芳等就上半年的經濟形勢發(fā)布了意見。
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發(fā)起的博智宏觀論壇,通常在每月中下旬召開,旨在把握中國經濟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律,準確評估短期經濟動態(tài),剖析經濟運行中出現各種熱點和難點問題,為政府、企業(yè)和市場決策提供高水平、有深度的參考。
在數字經濟時代,有可能通過及時獲取各種高頻數據,對經濟形勢進行實時在線分析預測。我們的研究團隊研發(fā)出了一個包含宏觀、行業(yè)、區(qū)域、長期增長等在內的實時在線分析模型,對未來六個月的經濟走勢做出滾動式預測,主要是判斷相關指標走勢方向和何處出現拐點。
這一模型的特點,一是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投入產出架構,形成了包括宏觀和行業(yè)變量在內的實時分析框架;二是原創(chuàng)性的提出了GFP(Gross Final Products)概念與分析原理。GFP為終端需求,是GDP中不再直接進行下一個生產過程的那些部分,主要包括個人消費、政府消費,以及基礎設施與房地產投資中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部分。GFP是整個經濟運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是全部經濟活動“最終留下來的東西”。GDP中余下部分則為PI,即生產性投資。三是著力收集、梳理并吸收新鮮且不斷增長的高頻數據,用于對經濟形勢的實時在線觀測與分析。
從宏觀分析角度來看,在上述框架中,影響經濟運行主要有三種力量:終端需求構成長周期力量,過去7年經濟回落,主要終端需求的結構性調整;生產性投資構成中周期力量;存貨變動則構成短周期力量。這三股力量相互交織影響著經濟的運行。
從上半年的數據看,經濟觸底并轉入新增長平臺的這一判斷已得到初步確認,主要是終端需求GFP大體穩(wěn)住了。中國經濟有可能進入穩(wěn)定增長期,其含義有二,一是脫離了長達7年的下行軌道,二是經濟波動幅度比以前明顯變窄。新平臺上的增長波動,更多是由相關指標的邊際變動所引起的。經濟增長可能呈現大L型底邊加上小W型的態(tài)勢。
從中長期看,終端需求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間,并可能使新增長平臺重心下移。終端需求中的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與服務業(yè)投資的增量都過了峰值期,并處在下行狀態(tài),尚未找到底部均衡點。對此下一步需要著力觀察和研判。
房地產投資近年來在越過其峰值期后仍有一定幅度回升,主要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出現結構性分化。大都市圈加快成長,拓展了對房地產的需求。與此同時,其他地區(qū)的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房地產去庫存壓力較大。這種由城市化進程中的結構性變動帶來的房地產投資回升動力,將會在下半年逐步減弱。
基礎設施投資在終端需求增量中依然占比最大。在經過長時間的高強度投資后,基礎設施的有效投資空間在逐步收縮。從數據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量的峰值已經過去。金融去杠桿、控風險也會對基礎設施投資帶來一定影響。
生產性投資在過去兩年曾出現過度回調,近期趨穩(wěn)并有所回升,但回升力度將受到終端需求的制約。與PPI去年下半年的回升相適應,主動加存貨是近一年來經濟走強的重要動因。目前PPI和存貨已經見頂回落,將會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企業(yè)利潤也會相應回落。出口是這一輪經濟走強的另一重要動因,已經達到高點,可能會有所回落。而進口與利潤走向相關性強,也會相應減速。
總體上看,經濟處于終端需求初步企穩(wěn)、生產性投資回升、存貨回落的再平衡過程。下半年增長基本平穩(wěn),略有回落,有可能是進入新平臺后的第一個回調期。如果回調幅度不深,新增長平臺將再次得以確認,中國經濟很有可能進入一個動能轉換、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較強的增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