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的路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
1
進入六月,馬上又要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yè)季,仿佛當年離別的汽笛還在耳邊。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幾年的相聚終將化為一聲珍重。無論多么的依依不舍,最終也不得不各奔東西,數百萬社會新人即將告別承載著自己青春和成長的校園,踏上新的征途。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的一個師姐帶著老公孩子回到了位于山東的老家,這是個位于三省交界的小縣城,人口規(guī)模和經濟都普普通通,然而鄉(xiāng)親們近年來卻都格外重視教育。師姐姓李,十年前在東北某985高校拿到了博士學位,后來被魔都一個研究院引進過去,做著助理研究員的工作。后來據說是嫁了一個同單位的外地博士,倆人工作幾年后攢錢加上安家費,又辦了貸款,勉強在三環(huán)邊上買了個三居室,一時間還很拮據。當然,那時候緊巴巴的日子早已過去,隨著收入不斷上漲,房價也翻了兩倍還多,偶爾看到朋友圈曬娃的日常,很幸福的樣子,已經是人生贏家,也被傳為佳話。這次一回到老家,就遇到有幾個親戚家的孩子,今年要大學畢業(yè),趕著來咨詢要不要讓孩子去大城市發(fā)展。師姐雖然是個老實人,但是聰明能干,一向也很有主見,常年作為學霸,以前也沒少為別人參謀升學報考的事情,這次卻感覺有些棘手,不好回答。每個人的能力、家境、性格、機遇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適合待在一線,有些人適合二三線,有些人適合待在六七線。每個人在選擇城市時痛苦糾結的根源,往往就在于不知道自己選擇的城市和自己的能力、家境、性格、機遇是否匹配。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但是也有大城市才有的壓力,然而近幾年的社會的發(fā)展又有了新的變化。
2
十多年前的時候,大學生畢業(yè)了根本不用考慮那么多,因為很多專業(yè)的對口工作,只存在一線大城市中,老家的內陸城市,根本提供不了多少合適的工作崗位。很多畢業(yè)生都是帶上一點點生活費,背著行囊就坐上了開往大城市的綠皮車,管他前面等著的是什么樣子,只管往前沖,只管去闖蕩。越遠越好,離家遠才顯得有本事。而事實證明,這批人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他們大多數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穩(wěn)了腳跟,成家、立業(yè),成為了新市民,融入了新的城市。畢竟大城市有更廣闊的天地,更豐富的資源。有想法、有能力、肯吃苦的人在大城市個人價值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當然,背井離鄉(xiāng)去大城市打拼也注定會很辛苦、很孤獨。而近幾年來,情況卻不是那么樂觀,興沖沖奔向大城市的小青年們,在奮斗了幾年之后,有不少都打起了退堂鼓。很多人會因為在一線城市生活和工作壓力巨大,而選擇回到家鄉(xiāng);但是回到家鄉(xiāng)又覺得收入低、生活無味,從而陷入兩難……達不到在一線立足的條件,也不愿意回到長大的小城,于是紛紛轉而投向老家附近的二三線核心城市。同時他們又都在抱怨,自己喜歡的行業(yè)回來之后找不到同樣類型的工作,最好的情況也只能是一個低配的版本,提升空間小了不少,工資待遇也幾乎腰斬。周圍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很矛盾,卻也很現實。
3
有一個網絡熱點話題是:年輕人選擇要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小城市的一套房?有人把幾位商業(yè)大佬的公開發(fā)言拼接到了一起。潘石屹說:能到大城市千萬不要到小城市去,我是從村子里走到了鎮(zhèn)上,我覺得是人生中邁了一大步;從縣城到了省會城市,絕大多數人都回去了,小地方的關系網,對年輕人不是很有利;北京和上海的將來,人口都會到五千萬,人多,發(fā)展機會就很多。李彥宏說:對于有理想、有創(chuàng)造性的年輕人,應該到大城市去見各樣的人,見到產業(yè)技術最新的趨勢,而目前大城市是年輕人施展的最好選擇。備受爭議的王石卻表示:年輕人可以更多考慮去創(chuàng)業(yè),買不起房子是暫時的,不要為了買房限定自己。如果成功了,可能回頭就能很容易買的起房子了,在大佬們看來,還是希望年輕人多到大城市來發(fā)展。很明顯,年輕人不僅是最優(yōu)秀的勞動力,也擁有最熱情的創(chuàng)造力,還代表了最強的購買力。杭州529大專落戶新政細則一出就有人宣布,杭州將是今年搶人大戰(zhàn)最大贏家。隨著畢業(yè)生流向帶來的六個甚至更多錢包,結合房貸杠桿,很容易帶來萬億以上的資金體量。大城市進城簡單,買房卻難。而買房,已經約定俗成,變成了年輕人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不管是丈母娘經濟的產物也好,還是說房產證是男人的春藥也罷。房子,成了年輕人繞不過去的一道坎。以前大多會考慮職業(yè)前景而選擇在某個城市發(fā)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一個問題:奮斗幾年之后能否買得起房,如果是否定的話,就會出現留下了青春卻容不下未來的窘境。思慮深遠的傳統(tǒng)思維,讓現代的年輕人們被壓得越來越透不過氣。
4
記得有次校友聚會,一個前輩說了這樣一句話:每個剛畢業(yè)來大城市的,除了家里有錢的,都覺得自己買不起房子,但實際上很多人最后還是買了。買房,在哪里都是個問題,不過至少在我看來,年輕時候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較重要。人民日報三十年前說房價猛漲百姓望樓興嘆,這個觀點用在現在一點也不過時,可能還與時俱進了!大城市不適合所有人,小地方也未必就沒發(fā)展,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大起大落或者富有挑戰(zhàn)豐富多彩的人生,有些人就適合朝九晚五,活出內心的安寧并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之后,就不會糾結到底在哪里了。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絢爛,小地方也有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精彩。最重要的不是在哪里,而是不憋屈、不虛度。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舒適就好,不管是喜歡充滿未知和挑戰(zhàn)的生活,還是喜歡平穩(wěn)安靜的度過一生,都不會影響普通人幸??鞓返纳?。正如不是每個公司都適合996,也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必須去大城市拼搏奮斗。欲望大,必然會壓力大。誰不是一邊逃離北上廣,一邊拼命要留下來。每個人生來所處的環(huán)境沒得選,但依靠努力卻可以做出一些影響走勢的改變。向上的路,總是坎坷又崎嶇,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